《安娜·卡列尼娜》中心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主题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中心思想?

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问世的时代,俄国正出于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 道德观念急剧变化、 追求个性解放, 恋爱自由成为了青年人向往的新风尚。作品中的主人公安娜为争取个性解放、爱情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她的思想正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潮流, 反映着社会所赋予她的新思想、 新意识。 托尔斯泰超越了传统文化对两性特征的僵化表述, 叙述了女性的压抑、 呐喊和追求,以现实主义的敏锐眼光, 写出了被男性社会传统所埋没的女性的声音, 写出了从“ 第二性” 的屈辱地位中挣扎而出的脆弱的女性意识,以及这种女性意识的最终毁灭。它是一部多方位展示女性生活、 思考女性身份、 生命价值及男女之间关系问题的家庭伦理小说。《安娜 · 卡列尼娜》 无疑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安娜的命运是必然的, 虽然说依附是造成她悲剧的内在原因, 但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女性地位使得女人不得不依附男人。曾经那么聪明有智慧的安娜在爱情的面前不知该如何保持自我。她对伏伦斯基的爱已经不是纯粹的爱情需求了, 而是在绝望中为自己寻找精神的栖息地。 她对爱情的这种全身心的,孤注一掷的追求意味着一旦爱情追求的失败, 生活就会失去意义, 生命的价值就会不复存在。这让爱者和被爱者都身心疲惫, 都痛苦不堪。爱情虽然重要, 但无论有多么重要都不能超越生活, 它也不是婚姻的全部内容。 安娜爱情至上的观点远远夸大了爱情本身应有的范畴,她那童话般的世界一旦落实到现实的土壤里就会轻易粉碎。 虽然她与外界压力的抗争是如此坚强, 她坚强地争取她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地位和权利,愿望只是为爱情而产生的,是依附于爱情而发生作用的。更确切地说, 如果不是爱情巨大的诱惑, 她也许不会如此的坚强。但一旦得到爱情她又如此脆弱,脆弱地除了依附爱情之外别无寄托其实她对爱情的依附是对所爱男人的依附, 这种依附造成她人格的虚无。我们从安娜的形象中读出了近代妇女的大不幸, 也读出了现代女性的大困惑、 大烦恼。 她们中的许多人还在重复走安娜老路。 一旦走入婚姻, 就把自己的精神依附于男人身上, 为爱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 甘愿成为男人的附庸, 渴望终身依赖对方。 她们不是将自己与自己所爱的人完全渗透和融合, 同时保持相互的人格独立, 而是终日沉入日常生活而不做超越性人生追求, 沉湎于爱情而不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放弃自己的理想, 把爱情当作生命的全部内容。 她们的结局是只能是被厌倦或者被抛弃。安娜的悲剧告诉我们, 单纯的两性之爱不足以建立起稳固的完整的自足的世界, 借助于本然的生命力的迸发与释放虽然可以在一定范围、 一定程度上突破人生困局, 但从根本上讲非但不能拯救个人, 反而会将个人逼进死胡同。 安娜的悲剧, 值得我们每位当代女性深思、 警醒! 希望天下所有的陷入爱情与婚姻的女性, 坚守自己独立的人格, 保留独立的女性意识, 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永远不失掉自我, 永远不以男人或者社会的附庸物而存在, 从而实现女性意识真正意义的回归。

延伸阅读

为什么赞美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宁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是典雅、高贵、端庄的。她热情而又大胆,美丽又不失智慧。这是在任何时代都少有的优秀女性,这是可以满足男人一切幻想的完美女神。

也许从结果上看,安娜·卡列宁娜是不幸的。但是我认为托尔斯泰的态度不在于此。

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安娜·卡列宁娜非常的崇尚自由且不愿被生活所束缚。也正是这种洒脱的生活态度,与19世纪后叶的俄国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7分钟读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世,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与他同时代的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认为,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作品”,现代欧洲文学中简直“没有一个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

《安娜卡列尼娜》确实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在这部小说中创作了一幅无与伦比的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画卷。俄国诗人费特说,作者简直好像把整个时代都装进了这部小说。

《安娜卡列尼娜》所反映的时代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19世纪70年代(1873-1877),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俄国古老的封建地主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一切都刚刚开始建立。”指的就是封建贵族的旧秩序被颠倒了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刚刚开始建立。在这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最吸引托尔斯泰注意的是家庭的变化和妇女的命运。家庭悲剧层出不穷,一幕幕展现在他的眼前,而一个妇女因爱情问题而卧轨自杀的消息,特别使他感到震惊和难过。这也许就是他创作《安娜卡列尼娜》的直接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

托尔斯泰创作这部小说着实费了一番功夫。早在1870年,托尔斯泰就开始构思这部小说了。他告诉妻子说,“我想到一个出身于上层社会、已经结婚可是非常痛苦的妇女的典型”,他说,“我的任务是把这个妇女写得只是可怜而没有罪过”。

1873年,他开始动笔。他的妻子在致亲人的信中说,他写作的“是一部取材于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情节是“叙述一个不忠实的妻子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悲剧”。他按照这种构思进行写作,起初写得很顺手,初稿只花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但是他最后完成这部小说,却花费了将近五年紧张的劳动。直到1875年,小说才开始在《俄罗斯导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才有第一个单行本问世。

在这个漫长的创作过程中,他逐步地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深化了主题的内涵,加强了主题的力度。结果,就使是这部小说从最初只表现由一个妻子的不忠实而引发的家庭悲剧,发展成为一个通过讲述家庭的故事,反映六七十年代广阔而复杂的、正在经历剧烈变动的俄国社会生活的宏伟的历史画卷。

《安娜卡列尼娜》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学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刻下印记。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得好:托尔斯泰的影响“如激流出自天国的中心。…..托尔斯泰的思想……孕育着20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

《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是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力量。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托尔斯泰的影响也随处可见。在鲁迅《一件小事》中,有托尔斯泰式的自省与忏悔;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尔倩涅;冰心另一部作品《超人》中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式的爱的化身;叶绍钧的《倪焕之》、茅盾的《三人行》、庐隐的《海滨故人》、王统照的《微笑》、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品中,都有托尔斯泰的泛爱论、劳动观、人性观的反映。许多中国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文学经历时都曾谈到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

《安娜卡列尼娜》在中国的影响还可以从它的多种译文和多次再版中看出来,也可以从大量的中国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论著中看得出来。它至今仍是我国的畅销书之一,由它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多年来不断在中国上演和播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