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幅春联是什么意思 世界上第一幅春联是什么画

世界上第一幅春联是什么

  世界上第一副春联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挂桃符辟邪的传统,随着人们对音韵和格律研究的深入,对仗的文字开始大量出现,对联就出现了,挂桃符就逐渐演变成为贴春联。据说我国最早的春联——当然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孟昶的作品,即: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蜀皇帝孟昶是一个昏君,但是却颇好风雅。有一年除夕时,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辛寅逊绞尽脑汁创作的作品交给孟昶,却被认为对仗不工,孟昶就自己写了两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世界上最早的春联就诞生了。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节庆形式,后来还影响到附近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延伸阅读

古代文人春联

春联作为新年的一个象征,和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

相传最早的一副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也曾经写过百姓们更换春联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史料记载最早的春联

五代之前是没有春联的,人们只是将一块长方形桃木板钉在门上,说是能驱除邪恶鬼怪。有的在板上刻些驱邪符号,或画上两个神像: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古书记载,这两个人是上古时一对兄弟,哥俩都有捉鬼的本领。他们住在东海度朔山的一棵大桃树下,树东北有一个大洞穴,叫鬼门,是万鬼出入的地方。哥俩就是负责在洞口检查群鬼的行径,发现害人的恶鬼,立即用苇索缚起来,送去喂老虎。黄帝知道后非常感激,向他们行礼致敬,又令每户在家门口立一块桃木板,上面画两人图像以御恶鬼。但年年画像比较麻烦,后来有些人家,只在门口挂一块桃木板作象征,或在板上写几句吉利话。唐代后,由于格律诗的发展,人们开始讲究句子的形式美,在桃符上一左一右写上两行比较整齐的句子。

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有一年除夕心血来潮,要翰林学士辛寅逊为他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利话挂在自己寝宫门上。辛学士好不容易想了两句,孟昶认为对仗不工,给否定了。别人再不敢动笔,孟昶只得自己写了两句: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就是我国有史以来可查的第一副春联。

史料记载最早的春联出现于

最早的春联来自春秋战国时期。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最早的春联出现于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不过"春联"一词最早来自于明初朱元璋当皇帝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