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愤和悱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的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简单的说就是在对方努力后再给予帮助。直接的帮助反而会使对方产生不爱思考的坏习惯。

1、读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发音为:bú fèn bù qǐ , bù fěi bù fā。

2、出处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详细解释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

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不会举一反三。

“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

延伸阅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什么意思啊?

1 这是一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意思是指有些人不愤怒就不能启发他人,不悱言就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2 这句话的背景是古代士人们提倡“愤”和“悱”两种情感,即愤怒和悲痛,认为只有在这两种情感的激励下,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3 在现代社会中,这句话的意义也可以解读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情感和表达欲望,他就无法激励自己和他人去思考、创造和表达。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自己和他人,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去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文言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注释】(1)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2)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3)隅:音yǔ,角落。

【翻译】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赏析】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意思?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ù fèn bù qǐ bù fěi bù fā] 解释: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扩展资料: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

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