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谁担任了第一颗地球卫星负责人呢 1967年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的是

1967年谁担任了第一颗地球卫星负责人?

孙家栋,1967年,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开始,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中国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还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设计师。在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孙家栋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就有34颗,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在研制试验过程中,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带领科技人员攻克了多项技术关键,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他为中国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延伸阅读

关于孙家栋为国争光贡献的句子?

孙家栋:星斗焕文章

  【颁奖词】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人物事迹】孙家栋,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的一生与中国航天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孙家栋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奇迹般地占整个中国航天飞行器的三分之一。2009年,获得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

  孙家栋院士是我国航天事业60余年发展的一个缩影,是我国航天事业60余年发展的里程碑式人物。

年过古稀未伏枥是谁写的?

孙家栋写的。孙家栋1929年出生于辽宁,年少时便显露出了坚刃的品格。19岁考入哈工大预科班,两年后入伍空军,后被派往苏联学习飞机制造,七年后获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回国后到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跟随钱学森院长开启了中国航天新扁章。1970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上天,1975年第一颗返回遥感卫星飞向天空,1984年拥有的第一颗通讯卫星等等,都与孙家栋紧紧连在一起。

寄情苍穹孙家栋是党员吗?

孙家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孙家栋的故事概括成八段?

孙家栋在接手中国第一星研制时,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解决了整体热平衡、整体重量平衡等问题。

1970年5月,孙家栋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在这颗卫星的研制过程中,孙家栋又利用逆向思维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实践一号卫星成为了中国第一颗长寿命卫星。

1968年2月,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体研究任务转到了空间技术研究院,此项任务正式落到了孙家栋的肩上。

孙家栋接手中国第一星研制时,各分系统文齐武不齐,相互间也不太协调和配套。比如当时卫星上的应答机已经申请到了10瓦的热耗指标,可是设备研制出来验收交付时的实际功率却只有8瓦。

此时,整星的热控计算早已完成,按照卫星的研制进度,热平衡也都已经安排完毕,如果这里少2瓦,那里少1瓦……卫星的整星温度就会变低,卫星的整体温度控制就会受影响。

当时各系统的设备都已经做出来了,任何细小的改动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局。当这些矛盾反映到技术总负责人孙家栋那里时,孙家栋也感到很头疼。

经过认真思考,孙家栋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为了不影响卫星的整体热平衡,哪个系统出现了余量,就在哪个系统串联一个功耗电阻,富余多少就串联多少,把富余的功率由电阻消耗掉。这样既不影响设备的工作状态,又可以保持原设计的平衡状态,问题就这样得到了解决。后来的整体热平衡后,由于动平衡试验已经完成,也采用这种办法,在重量不够的仪器设备处加配重来解决,这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发明。

1970年5月,孙家栋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卫星的总体技术方案。方案设计充分继承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和经验,充分应用已有预研成果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同时简化了卫星研制程序。

两弹一星元勋有辽宁人吗?

有,孙家栋。孙家栋,生于1929年,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人。长期领导中国人造卫星事业,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上世纪六十年代,孙家栋受命为卫星计划技术总负责人,201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也是原航天航空工业部副部长,中科院院士。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