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暗示什么 夜莺是用来暗喻什么的

夜莺是一种很非常的鸟,它习惯在晚上鸣叫,又因为叫声婉转,于是就被赋予了某种独特的寓意。

古希腊神话里,底比斯国王的老婆埃冬失手杀死了自己漂亮的女儿,陷入无尽的悔恨与自责中。于是,神祇就把她变成一只夜莺,夜夜悲鸣以表达对女儿的哀思。

十九世纪末英国最美主义诗人王尔德的《夜莺和玫瑰》中,夜莺为了帮助年轻人获取爱情,不惜牺牲自己,用鲜血为年轻人培育一朵盛开的玫瑰。夜莺代表了纯真勇气与爱。

美丽勇敢又带有悲剧色彩的寓意,让夜莺的形象出今年包括神话、诗歌、音乐、戏剧等诸多西方文艺作品中。小说《夜莺》延续了这种寓意。

《夜莺》是美国畅销作家克莉丝汀·汉娜最重要的作品,一经出版便霸占《纽约时报》畅销榜超过52周,热销50个国家,全球共140多个版本,销售超过500万册。克莉丝汀·汉娜也被认为是可以比肩J·K·罗琳与卡勒德·胡赛尼的知名作家。

幼时缺乏家庭温暖的孩子,即使是一母同胞,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薇安与伊莎贝尔就是这样一对姐妹。

薇安15岁那年,妈妈去世,从一战过来的父亲性情冷漠,将姐妹俩放到乡下老家,扔向冰冷严酷的管家太太照看。美女薇安极度渴望家庭温暖,把缺失的父母之情,很快转移到男女之爱上。妈妈去世差点一年,她便在乡下结婚生子,完全不在乎当时才4岁的妹妹。等妹妹伊莎贝尔刚满7岁,薇安便把她送到寄宿学校,同时也赶走了粗暴的老管家。

基本没如何得到过家庭温暖的伊莎贝尔,小小年纪便桀骜不驯,从上学最初就不断制造麻烦,9岁就敢逃学独自流浪,先后被多所学校劝退,直到18岁被彻底赶出学校。

伊莎贝尔无处可去,便回到巴黎想与父亲住在一起。但父亲再次赶她回乡下与美女生活。因为德国人来了,乡下比巴黎安全。

而此时薇安平静的生活也被打乱,丈夫上了前线,家里却住进了壹个年轻德国军官。

一贯叛逆的伊莎贝尔无法忍受与壹个德国人共处一室,她要反抗。而美女却只想忍着,把日子熬过去,把德国人“熬”走,与女儿一起等丈夫过来。

姐妹俩就像当时的法国,壹个只想委曲求全结果却备受欺凌,另壹个却要克服各种困难不怕牺牲只为赢得胜利。

伊莎贝尔一定要做点啥子。她从在乡下偷偷散发资料最初,到潜入巴黎,开通翻越比利牛斯山到西班牙的解救盟军飞行员通道,再到最后被捕,伊莎贝尔表现了壹个20岁年轻女宝宝少有的勇敢与坚毅。

伊莎贝尔姓“罗西诺”,这个词在法语里是“夜莺”的意思。所以,她的伙伴们叫她“夜莺”,并把她开辟的救援通道叫“夜莺潜逃途径”,每次解救计划成功后,她发出的暗号叫“夜莺已歌唱”。

女宝宝“夜莺”在被捕前,一共救出了包括英国、加拿大、美国飞行员在内的117位盟军飞行员。她是黑夜里歌唱的希望,是将战士们带离险境的天使。

二、“夜莺”是大悲也是大爱

不管从小说名《夜莺》,还是主角称呼以及经历主线,“夜莺”这个名字似乎只与妹妹伊莎贝尔有关。但是别忘了,“夜莺”“罗西诺”是姓,不管伊莎贝尔还是薇安,以及她们的父亲,都姓“罗西诺”。他们都是“夜莺”。

不同的是,薇安早早结婚,改了丈夫的姓。而她们的父亲,那个在一战中备受精神摧残、长期遭受丧妻弃女的内心折磨、用酒精来掩饰自己的老人,却在敌人入侵时,再次战斗。小女儿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并在暗中支持与保护女儿。在敌人首次抓捕“夜莺”时,他挺身而出,牺牲自己救出了女儿。

薇安面临的境况要比妹妹与父亲复杂得多,内心遭受的冲击也严重得多。

首先是物质层面的。战争期间,普通人遭受的饥饿寒冷,会让她在某个瞬间失去守则与立场。比如,薇安会因为“借住”的德国人拿来的一点柴火与面包,而将投给他的目光变得柔与起来。

薇安原本只想保护好女儿,把难熬的日子一点点熬过去。但是,战争让她不得不做更多。她向德国人写下村子里的犹 太人名单,并看着他们壹个个被“送走”;她冒险收留犹 太邻居的孩子,后来更是在老师身份的掩护下,救下了19位犹 太儿童。

同时,薇安还遭遇壹个女人最不愿遇到的事。她对家中“借住”的德国年轻军官是抱有好感的,因为他不但不打扰薇安母女的生活,还经常默默施以援手。他们之间甚至产生了一丝暧昧。但是,他是敌人。在他对伊莎贝尔举起枪的时候,薇安果断地在他背后抡起了铁锨。

薇安虽然躲过了德国人的追查,但她不得接受另外壹个德国人住到家里。而这次,薇安就没那么幸运了。她要忍受这个禽兽一样的德国人,来换取家人暂时的安宁。

终于,德国人走了,薇安怀孕了。丈夫过来了。

罗西诺父女三人都是在黑夜歌唱的夜莺,他们勇敢追求自由,又都忍受着无尽的伤痛。父亲为女儿牺牲了自己。伊莎贝尔在集中营里等来了胜利。但她的身体已经在长期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与关押折磨中被耗尽,她看到了胜利的那一天,但没有享受到胜利带来的幸福生活。

只有薇安,在战后出生的儿子的陪伴下幸福生活着。她从来没有给儿子讲过“夜莺”的经历。

三、可能电影比小说更好看

作为二战题材的小说,《夜莺》的不同之处是,它不再仅仅描述苦难与救赎,尤其是对某个群体的救赎。它提到了真实的反抗,真实的战斗,尤其是共产主义战线的战斗。

不足之处是,作为战斗主角的伊莎贝尔,凸显的是她对家人的感情与不屈的性格。并没有涉及到更高的思想精神上。甚至她的勇敢无畏更多也是出于爱情:她要与喜爱的男人在一起。而那个男人是勇敢的战士。

伊莎贝尔的反抗,也可以看作是她性格的一贯表现。她从小就无法容忍庸常的生活。在学校她反抗老师,在战争环境中,反抗更能凸显她不羁的性格。至于为啥子,没人告知她引领她,她自己更不会主动追寻。

电影《黑皮书》

美女薇安的故事看似更平静一些,也与她的性格有关。她从小缺乏家庭温暖,只渴求安稳的生活,敌人住到家里也能平静对待。为了活下去,她可以忍受从物质到肉体的一切折磨。可能这就是壹个普通人在战争期间能做的一切。

但小说在这里也是有缺憾的。薇安不是壹个没有思想的人。她是老师,对丈夫有深切的爱。她看到过敌人的暴行,也了解丈夫被俘。那么当她怀上敌人的孩子后,她如何还能保持平静?丈夫过来后,她了解丈夫是能察觉出异样的,不是壹个“早产儿”就能应付的。但,作者就这样“糊弄”过去了。

他们重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就像战争从来没有发生过,就像德国人从来没有来过。

但从二战中走回来的女人,是这样的吗?看电影《黑皮书》里的荷兰女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意大利女人,还有原西德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莱尼与他们》中的德国女人。没有人能全身而退。

还有父亲遗弃姐妹俩的原因,也很莫名其妙。即使在留向女儿的遗书中,他也只是请求原谅,而把一切归咎于战争。可能这就是欧美文学关于战争的一贯态度,不了解为啥子而战,只片面地讲亲情爱情,由此带来的伤害也只归咎于战争。

可能他们战前的生活太好了,《夜莺》中多次出现,两姐妹因为战争在某天离家没有涂口红,或者离家事太多而没有意识到口红脱落。联想到大家的先烈,这些描写不免显得有些做作。

小说《夜莺》从内容上并不能向人很大的惊喜,但却很适合改编成剧本,有悬疑有冒险,有战争有爱情。与《泰坦尼克》一样,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从壹个老人的回忆最初慢慢展开,可看性还会不错。事实的确如此,由范宁姐妹主演的同名电影马上上映,期待这部双女主大戏。

版权声明